你的想像中,影視行業是什麼樣的景色?

是每個工作人員眼瞼底下都有重重的黑眼圈、每天都有氣無力,看起來沒有睡飽?平時像一條蟲,但一談起影片製作就變成一條龍,眼睛熠熠生輝好不耀眼?還是桌上擺滿各種提神飲料,熬到三更半夜只為了趕上死線?

實習的前一天,筆者相當忐忑不安,想著會不會不適應公司環境,又或者是會不會趕不上公司的進度,沒辦法做到上司的要求,因而被罵個臭頭──但當進入元美後,先前的不安便煙消雲散。

對這裡的第一印象,就是覺得氛圍很溫馨,但開始進入工作岡位後,溫馨感很快就不見,反而開始認為不管是主管、正職還是其他實習生,大家都很認真地對待工作,不僅如此,還都很樂意分享自己的知識,幫助新人能夠突破什麼都不懂的懵懂期。

倘若真的不小心做錯什麼,大多也都會先以「如何解決問題」為導向,結束後再去探討應如何避免問題再次發生,將結論整理成筆記,留下紀錄,方便未來的實習生進入狀況、不要重蹈覆轍。

在這裡實習的日子談不上輕鬆,卻也忙碌到很充實,當看著代辦清單一件一件消掉、成品漸漸成形的時候,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,也跟著開始建立起了自信心。

割繁雜的大項目,攜手完成工作內容

影像製作不管是前置作業、實際拍攝,還是後製,整體過程非常地龐雜,並非個人能夠獨力撐起。在這樣的狀況下,元美很常將每個步驟進行切割,再將不同的工作內容分給對應的人才。

以前置作業為比方,最一開始的資料蒐集,就交給擅長統整資訊的A當作小組長,請他將工作分給適合的人,最後再將所有資訊審閱整合過,統一回報給主管。

分工有什麼好處?如果是能夠一個人完成的事,為什麼還要分給其他人去做?

首先,除了前面說的工作量龐大外,工作並不像學校做報告那樣,老師一次只會指派一份報告去做,而是不同的專案同時進行,如果相同的事都丟給一個人去做,不僅壓力很大,也很容易出差錯。

專業分工以及專案管理對「多工進行」是相當重要的,平均分散每人的工作量,訂立日程預留空檔,就算出了小差錯也能夠及時進行修正。

如果我和其他人分工,是不是就代表可以擺爛?只做自己想做的,剩下的東西丟給別人幫我擦屁股?

答案是妥妥的NO,雖然說元美不像是那種一人獨大的獨裁體系,而是每個人互相扶持、盡好自己的本分,透過討論及合作達成共同的目標,但這並不代表可以將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通通丟給別人,甚至是亂做。

而且雖然說會分工合作,但其實被分配下來的工作還是得獨立進行,並沒有不做就有人幫忙擦屁股之說。

被分配到什麼樣的工作,就算再怎麼不喜歡還是得做完做好,畢竟它就是你的「工作」,不是什麼餐桌上的餐點,不可能說不喜歡就不要夾,還是得硬著頭皮咬牙把它做出來,如果隨意擺爛,極有可能被當作不適任,給主管留下很差的印象。

作最重要的是什麼?回報、回報、回報

因為實在太重要了,所以重複三次,希望大家能夠記得「一定要和主管定期回報」這件事。前面有說,在元美大多是走分工的形式,這就代表每個人的工作進度不同,唯有定期回報上級,才能在方向走偏時即時修正,免得到最後被客戶打槍全部重來,所有時程又要再跑一次。

在面對有期限壓力的工作,回報就像是能夠勒住馬匹的韁繩,為了趕上期限,大家心無旁騖地往前衝,可是沒人注意到跑錯方向,這時候,如果有人記得和騎手(或者是馬伕)確認方向,就可以趕在抵達錯誤目的地前停下,即時變換方向,在約定好的時間抵達。

這麼說也許有點抽象,但回報也可以是在海上浮沉時遇到的一道光線,在你不知道何處是岸、以為自己要在海上溺斃時,恰好就看見了燈塔的光芒,於是你順著燈塔的方向游,總算結束了漫長的漂浮時光。

說到這裡,不過就是要告訴各位,元美相當注重「定期回報」,不管是你的工作進度,或者是工作上遇到了什麼困難,只要告一段落,都能夠向主管說明至今你做了哪些工作,詢問遇到瓶頸要如何突破。

除了做到這些,還要將主管提供的意見記錄下來,反覆確認,直到沒問題後再去實踐,就可以讓事情往較好的方向發展。

輯實習生會要做很多事嗎?不太熟悉怎麼辦?

前面介紹了元美的工作環境,接下來就要向各位說明剪輯實習生平時會做到哪些工作。當然,剪輯一定少不了,工作通常都是由主管依照能力交辦,有時候是以客戶意見為依據、修正影片小部分內容,有時候是沒那麼複雜的剪輯工作,如:活動紀錄影片、採訪毛片順剪等……

雖說剪輯的影片可能沒那麼困難,但修正可以說是一個大難題,在客戶確認之前,其實還有導演這一大關卡,有的時候來來回回改了兩三版,最後客戶又突然提了新要求,前面和導演討論的過程又要重新來過,如果沒有相應的耐心,說不定會覺得很痛苦。

但如果撐過來了,那麼當客戶說了OK以後,接下來的心情都會很愉快,有一種鬆了口氣的感覺。雖然手邊還是有其他工作在進行,但完成一項程序的成就感慢慢堆疊,回顧時對自己的信心都會大增。

那要是我什麼都不太清楚要怎麼辦?只要你喜歡自學,願意嘗試、跳脫舒適圈,那麼上述的內容都不太是什麼太大的問題,這個世界上所有不熟悉的人都需要學習,那要如何學習、又要學到什麼程度,這就必須看個人造化。前者公司能夠提供你方法,後者就得靠自己去摸索。

主管們常說,「剪輯這種東西,就是必須多看。」像個海綿一樣吸收不同的影片類型,等到大腦記下基礎結構後,那就恭喜你踏上第一階階梯,可以繼續往前進。

可是所謂的吸收,又並不只是單純看影片那麼簡單,而是在腦內進行分析後,最好還要記錄下來,畢竟大腦沒有那麼厲害,雖然得出結論,卻沒有將它留存下來的話,過沒幾天就會消失,先前的努力直接白費。

也許會有人認為這是無關剪輯的小事,但真的要說,它比較像是能夠讓你在產業有一定基礎的基石,透過大量的分析,你開始理解哪些影片有固定的模式,說不定也會在分析不同種類的影片時,突然對某個類型有了創新的想法,到了下次有相關類型的工作出現,你就可以提出想法,說不定還能因此被採用。

所謂的小事,轉念一想就可以變成奠定基礎的要事,特別是當你對工作不熟悉,由小開始做起反而更重要,先走再會跑、先會浮再開始游泳,剪輯也是如此,很少有人在零基礎時就能剪出一支好片,透過不斷的練習與學習,持續摸索,總有一天可以創作出一支自己和客戶皆滿意的影片。

應徵的是剪輯,那還需要有企劃能力嗎?

常常會聽到有人問:「剪輯不是只要剪片就好了嗎?為什麼要做一堆有的沒的?」這句話究竟是不是正確的,也許只說對了一半。剪輯的主要工作的確是跟著腳本剪輯影片,可是如果遇到腳本的內容或客戶需求含糊不清,這個時候單純只有剪輯能力的你,又該怎麼辦?

所謂的企劃力,並不是要你能夠寫出一本完整的企劃書,反而是只需要你擅長蒐集、釐清以及整合資料,畢竟先理解專案需求及相關知識,事後在與客戶對接時才不會產生認知上的歧異,減少出錯的機率。

有時候剪輯也需要撰寫不同方案的腳本供客戶參考,但也不用太過擔心會不會很困難,只需要將自己的想法簡單闡述,搭配參考圖片讓客戶方便理解,其實就已經差不多了。

前文所提到的分析影片,其實就順勢訓練了撰寫腳本的能力,透過分析影片結構,理解在什麼樣的段落會搭配怎樣的內容、畫面,如果真的面對Word腦袋空空,那不妨去找找過往的影片分析,也許就會知道該如何下筆了。

這麼多,實習生到底要做什麼?

綜合以上內容,其實不論是剪輯或者是其他組別,身為實習生主要還是以自我學習、分工合作為主,在職場上吸收經驗,透過不斷的進修與改進,將自己打磨成更有能力的人。

元美的優勢在願意提供學習機會,不會有突然的斷層使你無所適從,而是慢慢習慣,讓人從學生的身分漸漸轉變成社會人,循序漸進地踏入職場生涯。